(记者/杨清林)在当代中国书法界,李放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书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。他的书法之路,是一条既充满挑战又满载收获的旅程,从最初的热爱到如今的成就,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书法的执着与追求。
自幼年起,李放便对书法绘画抱有浓厚的兴趣。这份热爱,如同种子般深植于心,随着岁月的流逝,逐渐生根发芽。1996年年底,他正式拜入著名书法家孙德洲先生门下,开始了系统的书法学习之旅。孙德洲先生以魏碑著称,对李放的要求极为严格,初见面便令其临写《始平公造像》帖百遍。这份看似苛刻的要求,实则是对李放书法潜力的深刻洞察与严格锤炼。
在那段日子里,李放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书法练习中。每当夜深人静,灯火阑珊之时,他便沉浸在墨香之中,挥毫泼墨,笔耕不辍。《兰亭序》《圣教序》等经典之作,成为他反复临摹的对象。孙德洲先生不厌其烦地指点、示范,使得李放逐渐参悟到了书法的门径,书艺有了显著提升。
然而,艺术之路总是充满变数。在孙德洲先生去世后,李放的艺术旅程迎来了新的转折点。经著名作家刘元举介绍,他再次拜师,成为另一位书法名家李仲元先生的弟子。李仲元先生不仅是书法家,更是学者,其著作等身,桃李满天下。在李仲元先生的引领下,李放的书艺迈上了新的台阶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李仲元先生曾提出学习书法的“三阶段”理论,对李放影响深远。第一阶段是“大匠之功”,强调匠人精神,追求极致与精益求精;第二阶段是“学人所长”,鼓励广泛涉猎,采众家之长,形成自己的风格;第三阶段则是“诗人情怀”,强调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知识的滋养,这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。李放深谙此道,他耐住寂寞,临池不辍,定期将作业送呈先生批阅,李仲元先生则逐字逐句圈点,指出不足,对上佳之作亲笔题字以示勉励。
李放的书法艺术之旅还得到了当代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的指点。欧阳先生以其深厚的书法造诣,针对李放作品的笔力、结构、布局等提出了宝贵建议,让李放受益匪浅。欧阳中石先生还高度认可李放的书法艺术,并亲自为他的作品集《李放书作》题字,这一殊荣如同珍贵的勋章,镶嵌在他书法艺术生涯的里程碑上,激励着他继续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。
在多位当代书法名家的悉心指导下,李放的书法技艺日益精进。他的作品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,展现出从容、奔放、飘逸与洒脱的艺术风貌。知名书法评论家刘元举曾在文章中赞叹道:“李放的作品着实有着让人惊讶的地方。这些楷书、行书笔墨之间,挣脱了以往的莫名紧箍,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。”
近些年,李放的书法艺术愈发炉火纯青,他的书法作品《李放书作》《李放书法作品集》《绿齐雅集·李仲元师生书法展作品集》等相继出版,他的书法展览“墨韵逸放——李放个人书法作品展”“意韵春秋·中国当代名家书法展”等吸引了众多书法名家、学者、书法爱好者前来观展交流,其作品更被多家知名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珍藏,成为书法界不可多得的瑰宝。
回顾李放的书法之路,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成长与蜕变。从最初的临帖到如今的自成一家,每一步都凝聚着他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。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中国书法的传统韵味与深厚底蕴,更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与创新精神。这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在当代书法界独树一帜,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关注。
如今,李放已是中国书法界一位备受瞩目的知名书法家。他的作品与成就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与赞誉,更赢得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。然而,对于李放来说,艺术之路永无止境。但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、不断攀登,就一定能够领略到更加奇妙的艺术境界。这份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追求,正是李放书法艺术不断精进、永葆生机的源泉所在。
画坛巨子陈衡恪(图)
黄炳馀:川藏同梦 汉藏一家
国画的装饰性与装饰画(图)
继往开来成大道